【吉勒摩戴托羅:《羅馬》的十個省思】
.
《水底情深》導演吉勒摩戴托羅(Guillermo del Toro)真的很愛他同鄉艾方索柯朗(Alfonso Cuaron)的《羅馬》,不只先前在威尼斯影展時將最大獎金獅獎頒給了這部片,還親自撰文推薦(請參先前分享過的翻譯:https://bit.ly/2Hotuqv )。
.
今日戴托羅又在個人推特上分享了他觀賞《羅馬》的十個私人感觸,簡略翻譯供大家參考(以下有雷,請自行衡量閱讀):
.
1/
第一幕鏡頭就暗示了(飛機所在的)天與(沾染狗屎的)地,即便得以短暫地透過水(的映照)而相連契合,但二者終究是注定分隔且遙不可及的。在《羅馬》中,所有的真相,都是透過「水」而顯露的。
.
2/
這些各自獨立的存在切面,就如同家庭中階級的分隔一樣,是無法被戳破的。當家庭成員彼此越加親密時,這些時刻往往倏乎而逝。「她救了我們」才剛說出口不久後,接著的便是「可以幫我打杯香蕉奶昔嗎?」
.
3/
克萊奧(片中的女幫傭主角)的「沈默」被拿來凸顯她角色的戲劇性發展,最終導向她最私密的傷痛,(再次)透過水揭露出來—— 她在海邊所吐露的痛苦告白:「我不想要她出生」。克萊奧一直都以沈默無語壓抑、勝過情緒,直到再也忍不住,便一下子全都頃洩而出。
.
4/
有一個艾方索柯朗精準刻畫的關鍵時刻,就是當暴力衝突升至最高點時,克萊奧的羊水也破了(「水」的符號又再度出現)。她的男友闖入店中,手裡握著槍,身上卻穿著一件寫有「愛是...」字樣的T恤,暗示著這個嬰孩將會是死胎。
.
5/
不管以什麼面向來看,《羅馬》都是一幅壁畫,而非一幅肖像畫。這不僅展現於鏡頭的橫移「鋪展」運動方式,更是透過聲響與整個視聽整合展現在某個特定的捲軸定格上,彰顯而出的背景脈絡、社會躁動、政治鬥爭、時代道德性等資訊。
.
6/
就我所知,似乎很多人不知道柯朗與 Eugenio Caballero(佈景設計師)在一個超大的空地上,重新搭建出墨西哥市的好幾個完整「街區」(包含人行道、路燈、店面、柏油路等)。這是一項非常了不起的成就。
.
7/
在片中,階級的隔離不僅展現在家庭之中,更展現於家族與家族之間(主角所在的家庭vs.擁有地產的親戚家),以及克萊奧與她男友之間(他在練習場上與他的對話所透露出)。
.
8/
《羅馬》將許多的敘事都隱藏在影像和聲音之中,當你在電影院觀看此片時,便可以感受到最有變化、最動感環繞的音效之一。細膩,卻無比精準。
.
9/
所有的一切都是迴圈式的循環。這就是為什麼小男孩 Pepe 可以記得他前幾輩子是生活在不同的階級、操著不同的職業。事物來去皆如水流:生命、團結、愛。在我們的孤寂之中,噢,我們只能夠稍稍被大海擁抱。
.
10/
最後幾幕畫面與第一幕完美押韻。再一次,我們看見了天與地。唯有克萊奧能夠穿梭其間。就像他在練習場所展現的,唯有她有那股優雅而溫柔的力量。電影以俯看開頭,以仰視作結,但天與飛機,依然是、永遠是如此遙遠。
.
.
原文出處:https://twitter.com/realgdt/status/1084701184110153729